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参加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先后向大会作报告。两位负责人在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效法治服务。依法妥善办理涉港澳台和涉侨案件。2018年共审结涉港澳台案件1.7万件,办理涉港澳台司法协助互助案件9502件。今年将加强涉港澳台、涉侨案件审判,积极办理司法协助互助案件,切实维护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
周强总结去年工作成绩时提及,2018年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基本实现内地与香港民商事领域司法协助全覆盖;审结涉侨案件1.6万件;会同中国侨联出台意见,在福建、海南等11个省区市开展涉侨纠纷多元化解试点,促进涉侨纠纷有效化解。
推商事纠纷跨境解决机制
张军在最高检报告中提及去年依法妥善办理涉港澳台和涉侨案件,维护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起诉涉港澳台和涉侨案件10115人,同比下降25.9%;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开展信息化建设合作;指导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制定保障台胞台企合法权益“18条意见”。
周强还表示,去年法院工作依法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广东法院推动建立商事纠纷跨境解决机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北京、天津、河北法院推进司法协作和资源共享,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设立雄安新区中级人民法院,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法院协同建设法治长三角,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加强涉港澳台侨案件审判
张军介绍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过去一年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海南自贸区建设,提供有效法治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实施。在新疆召开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检察工作发展推进会,制定检察对口援助“30条意见”,落实检察援藏援疆援青和支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检察工作安排。
在介绍今年工作时,周强提到,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服务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加强涉港澳台、涉侨案件审判,积极办理司法协助互助案件。加强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健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周强表示,去年法院服务全方位对外开放。审结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1.5万件。依法审理迪奥尔公司商标申请驳回覆审行政纠纷等案件,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在深圳、西安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组建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建立“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和全面开放新格局。出台服务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意见,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审结一审海事海商案件1.6万件,维护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司法互认 於国於港是好事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昨日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表示,基本实现内地与香港民商事领域司法协助全覆盖。多名来自香港法律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加强两地司法互认是对内地司法制度的认可,未来也可有效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因两地法律差异而产生的问题。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胡关李罗律师行高级合夥人马豪辉表示,两地司法协助原本已有一定基础,现在继续加强民商事的协助,对香港和国家都是一件好事。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小型律师行协会创会会长陈曼琪认为,随着两地司法协助的加深,未来在大湾区内进行深入全面的司法协助是必须的。司法协助可以保障三地人民的权益,若能在大湾区内高效进行司法互助,亦能将之推广向“一带一路”。
法治进步有利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资深大律师冯华健表示,希望通过内地法治建设,能够消除部分人对大湾区建设的忧虑,而且香港在法律方面的经验,亦可从中起到作用,相信法治进步有利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院长王贵国指出,内地与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互认和执行民商事案件的判决,不仅有助公平正义,亦是对内地司法制度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完善、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认可。
全国政协委员、律师黄英豪指出,现时最高人民法院为落实判决执行,与不同部门实现大数据联网,相比起早年有大量判决无法执行,甚至被告可能在即将输掉官司的情况下提前转移资产,现时司法结合科技有助避免类似情况,推动了司法进步,保障人民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