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在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举办的2019年学术年会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研究》课题报告发布。该课题由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会长邢毓静、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联合主持,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证券交易所、招商银行、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腾讯等多家机构倾力打造。
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疏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其中金融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非常关键。只有进一步加大区内金融融合力度,畅通资金流,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大湾区发展出更多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引领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粤港澳三地法律体系不同,货币不同,利率、汇率形成机制不同,在立足湾区实际基础上,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积极稳妥实践,有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走出新路。
对此,报告课题组综合国际国内经验、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实证研究,从顶层设计、全局视角、激励机制、服务实体经济导向、金融市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以顶层设计为例,报告建议推动大湾区粤港澳三地签订多边协议,进一步细化和拓展CEPA协议、自贸区政策;建立大湾区金融多边合作机制和机构,建立对话和争议解决机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委员会,谋划总体发展方向,下设执行委员会,负责政策落地等。
此外,报告建议以服务湾区实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入湾区三地保险资金、财政资金,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支持湾区中长期项目建设,鼓励设立更多人民币投贷基金,拓宽大湾区区内跨境投融资资金来源和渠道。同时,报告还建议允许港澳居民购买大湾区内地人民币理财产品,在自贸区南沙、前海蛇口、横琴片区内试点允许港澳居民使用闭环账户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切实提升大湾区金融人才跨境流动便利,建立湾区高端金融人才市场,降低港澳人才在湾区内地工作的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