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湾区如何“融”广深珠这么说
广州市长温国辉、深圳市长陈如桂、珠海市长姚奕生畅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圳商报北京2019年3月6日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今年两会的大热点。3月6日上午,广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开放,吸引了近300名中外媒体记者前来“旁听”并提问。现场作审议发言和回答记者问题的11位代表,7位的发言和答问都围绕大湾区建设展开。广州市市长温国辉、深圳市市长陈如桂、珠海市市长姚奕生在发言中,阐述了三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计划安排。
加强与港澳深度合作,广深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温国辉介绍了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系列举措,包括聚焦营商环境规则体系对接、聚焦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化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合作、发挥好文化桥梁纽带作用等。他表示,广州将全力培育提升科技中心功能,参与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是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中科院广州科学园”,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使广州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之一。二是依托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与香港大学等高校共建研究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设立香港分部。三是重点推进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的“四核十三节点”建设,加快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联合港澳共建国际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组建穗港澳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温国辉说,在加强与港澳深度合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广州与深圳的交流协同,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重大平台项目建设等方面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强化广州-佛山极点带动,落实新一轮广佛同城化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加强与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广清一体化,加强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合作,通过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同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大湾区各城市的共赢。
此外,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他们提出,广州将全力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以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港为依托,共建大湾区出海大通道;加快推进白云机场3期建设,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推动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五主三辅”铁路枢纽及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加强广州到中山、珠海、澳门的高铁建设,以及到惠州、深圳的城际铁路的衔接,支撑大湾区“一小时”优质生活圈。广州还将全力发挥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方面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建设、力争今年开工,支持港澳高校在广州设立研究机构,加强与港澳职业教育合作。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穗设置医疗机构,鼓励港澳医师在穗执业注册并长期执业,积极打造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共建穗港医疗护理学院,加快推进南沙国际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共建健康湾区、休闲湾区。”
深圳
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携手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陈如桂围绕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深圳创新发展作了发言。他说,深圳作为大湾区中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会议要求,更好担当起中心城市的定位,在大湾区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携手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通过深化深港澳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全面提升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发展的能级。
陈如桂提出,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迫切的是要破除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障碍。深圳将与香港合作建设好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努力在科研人员出入境、科研物资通关、科研资金流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把合作区打造成为创新要素流动最便捷、创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关键的是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深圳将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打造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中心,着力打造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在人工智能、健康科技和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抢占先机。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基础的是要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深圳将进一步加强与穗港澳等城市在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加快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依法实施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广深港澳高等教育开放式合作,打造大湾区创新创业的最佳首选地。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重要的是深化与港澳的更紧密合作。深圳将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坚决贯彻党中央战略意图,怎么有利于港澳繁荣稳定就怎么干,怎么有利于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怎么干,切实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努力成为动力澎湃的发动机。深圳正在国家的支持和指导下谋划推出一批便利港澳居民的服务措施,为港澳居民特别是港澳青年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好条件,为丰富“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作出新贡献。
珠海
重点做好横琴、港珠澳大桥、生态三篇文章
姚奕生在发言时提出,珠海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横琴开发建设的文章。将汇聚全市之力,竭尽珠海所能,营造澳人澳企愿意来、适合来的发展环境,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二是做好港珠澳大桥的文章,充分发挥大桥综合效益,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争取把广珠澳高铁、广州地铁18号珠澳延长线纳入湾区相关规划、尽快实施;争取尽早启动伶仃洋深珠通道前期工作,早日开工建设黄茅海大桥。”同时,在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深化与港澳合作,促进珠海先进制造业与港澳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化机场、港口与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建设粤港澳国际物流园,带动跨境电商发展。携手港澳推进大桥蓝海豚岛旅游开发,把大桥、万山群岛、长隆等串珠成链,合力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发挥珠海航展品牌和自有会展场馆优势,叠加港澳会展业国际化优势,开展一展多地、一展多站合作,打造知名会展城市。
三是做好生态建设的文章。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把横琴岛及北部一体化区域、西部生态新区等珠澳合作空间预留好,把舒朗清爽、显山露水的空间格局维护好,把古镇古街、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保护好,使得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携手港澳开展水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打造大湾区魅力之城。